直击生活中的“洗钱现场”

2025-03-13

01天降“扶贫款”

      2024年10月,居民老刘收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寄来的快递。按照快递中的指示,老刘扫描二维码登录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并在线联系了所谓的“客服”。通过交流,“客服”声称可以为老刘申请到98万元的国家扶贫款项,且无需他支付任何费用。但随后表示,由于老刘提供的银行卡流水记录不符合贫困群众的标准,需要对流水进行“包装”。于是,在对方的引导下,老刘提供了自己的邮政银行卡信息。不久后,该卡内确实转入了一笔资金。“客服”接着指示老刘将这笔钱取出并转账至指定账户。然而,当老刘前往银行取款时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已被冻结。不仅未能领取到所谓的扶贫款,反而因涉嫌参与诈骗活动而成为了犯罪分子的帮凶。

      近期,诈骗分子以快递发函的方式,冒充国务院、乡村振兴局,打着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发放扶贫金额的旗号,吸引农村中老年群体扫码加入群聊,听取专家老师讲课洗脑,包装流水为由取现,最终沦为诈骗工具人,充当跑分洗钱的帮凶。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警惕,提高防骗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02“躺赚”的口令红包

      近日,待业在家的小圆发现了一种看似轻松的赚钱方式:加入红包群,抢群里的“口令红包”,将抢到金额的4%作为好处费自留,剩余部分转给指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他迅速赚取数千元。后来,他被告知如果将资金兑换成虚拟货币并转入特定账户,能获得更多报酬。于是,小圆越做越多,甚至成为“群主”,组织朋友一起抢红包,并将扣除佣金后的钱款汇总给上家。然而,警方很快锁定了小圆及其团伙,并将其抓获。原来,这些“红包”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受害者的资金。最终,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小圆被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三千元。

      近期,“口令红包”成为新型洗钱手段,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好奇心设局,以高额回报为诱饵,精心策划看似轻松的赚钱骗局。同时,他们还针对待业青年急于求职的心理,发布“操作简便、收益丰厚”的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无意间涉足洗钱活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来源不明的抢红包活动,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参与。

03“跑腿”寄送的现金

      某市居民周女士在短视频平台与小帅结识并建立“友谊”。小帅向其推荐高回报投资项目,周女士注册账号后尝试小额投资后,发现账户内的利润不断攀升,并能成功提现。随后准备大额充值时,被告知需线下现金充值。按指示通过跑腿平台运送现金至指定地点,但几天后充值款未到账且被拉黑,周女士报警。警方成立专案组,分析类似案件,发现犯罪团伙选择隐蔽性强的交易地点。经侦查,锁定以孟某、佟某、聂某为首的犯罪团伙,并将其一网打尽,抓获12人,缴获大量涉案物品和现金。目前,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审理中。

      近期,“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网约车投送”新型手段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已在多省市发生多起。犯罪分子利用“网约车”“跑腿”“快送”等新兴行业的大众性和便捷性悄无声息地将被骗钱款运输到指定地点再安排专人“取货”,这种诈骗方式隐蔽性较高让人难以察觉。凡是要求线下取现、黄金邮寄的所谓“稳赚不赔”的网络投资理财项目都是诈骗,谨防掉入陷阱

04急需的“手术费”

      202411月,某县餐饮店主赵女士接到一个44元订单,对方称因大额转账给住院“舅妈”导致某宝账户限额,无法继续转账支付手术费。请求赵女士提供银行账号,他打款1.2万元,让赵女士扣除餐费后将剩余金额转至亲戚账户。出于热心,赵女士帮忙转账。第二天,赵女士像往常一样去市场为店铺采购食材,结账时却发现银行卡已遭冻结,并被告知涉嫌转移涉诈资金,随即报警。公安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电诈洗钱手法,联合多部门向全市餐饮业发出警示公开信,第二天当地阻截了5起同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获取餐饮店经营者的联系方式,以订餐为由加微信。外卖送达后,他们借口支付限额和急需用钱,先将钱转给店主,再让店主转至指定账户洗钱。商户因此可能成为“洗钱帮凶”,导致账户被冻结,甚至承担经济损失。临近节假日,各大商铺的订单会逐渐增多,不管是利用餐饮店洗钱,还是近期多发的利用花店的“现金花束”、蛋糕店的“现金蛋糕”洗钱,商户都要时刻警觉,严格审核网络和大额线下订单,规范收款流程,拒绝不明来源货款,不随意提供银行卡账户或收款二维码,避免成为诈骗帮凶。如若发现账户异常立即联系银行并报警,保留证据配合调查。

文章来源:一德合规检察